關于重陽節的故事10篇(精)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1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中來國的民俗源。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要干什么
重陽節要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要吃花糕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這是一種以米粉、豆粉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為餡,制成的糕點。為增加美感,人們將重陽糕制作成各種顏色的糕點后,會在糕點上撒上桂花。因此重陽糕也有桂花糕之稱。
重陽節要賞菊、飲菊花酒
每年的重陽節恰逢是菊花盛開的金秋,詩人陶淵明以愛菊、詩酒出名。于是,后人效仿他并召集文人雅士賞菊、宴飲暢談,故重陽賞菊、品酒的風俗由此而來。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要插茱萸
古人認為,重陽節也是一個不吉之日,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或將茱萸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亦或插在頭上,能夠躲避兇邪、消除災難。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重陽節作文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云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澤東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2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媽媽乘車到市里玩。雖然是早晨,但太陽光還是肆無忌憚地顯示著它夏日的威力,熱辣辣地照射下來。要不是我一再央求,這樣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帶我出門的。
我們是在家附近的公交車站上的車,還好,在鄰窗的地方,我們尋到了兩個座位,心安理得地坐了下來。售票員阿姨仍在聲嘶力竭地呼喊著:“遼陽”走不走了?一會兒功夫,又上來好幾個人。不要說坐的地方了,就是站的地方也是人擠人的。車里悶得喘不過氣來,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終于,車子開動了,有一絲絲的涼風從窗口吹進來,吹在我的臉上、身上,舒服極了。我在心里暗自慶幸自己和媽媽得到了座位,媽媽也很開心,攬著我的肩頭,沖著我會心的'笑了笑。 車子行至中途,有一件事情深深影響了我。那是一個小站,公交車從一路疾行之中逐漸減速并停下車來。車身剛剛站穩就從下面吃力地擠上來一位白發斑斑地老爺爺,只見他滿臉皺紋,駝著背,背部的粗布衣服早以被汗水濕透。他左手拎著一個看起來很重的包袱,右手抓住車頂上的橫梁,以防摔倒。汽車重新起動,老人站在那里被擁來擠去,處境很是艱難,他又恰巧站在媽媽座位的旁邊。媽媽連忙站起身來:“大伯,您請坐。”
老人推遲了一會兒,終于耐不住媽媽的勸讓,坐了下來。并連聲道謝。媽媽只是微笑著說:“沒事兒,大伯,您坐好!”
那一天,我們玩得很開心。媽媽告訴我人老的時候身體不好。我們對待老人就要像對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樣,做人應當富有同情心,做一個尊老、愛老、敬老的好孩子。
今天,媽媽給我上了生動的一堂課,我謹記了。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3
郭愛香是河南鄭州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她九歲那年,郭愛香的父母雙雙因公致殘,喪失了勞動和行走的'能力。
每天早晨,郭愛香很早就起床,先做飯,然后推來輪椅,照顧父母和姥姥起床,再倒好洗臉水,服侍他們洗臉吃飯后,她才匆匆吃完飯去上學。晚上,她先照顧他們吃飯,等給他們洗完后,自己洗完碗筷,收拾好了家務才開始做作業。到星期天,郭愛香就給全家人洗衣服,為了他們生活得愉快,國愛香起早貪黑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擠出時間陪父母和姥姥說說話,給他們讀報紙。
郭愛香非常懂事,她生活很簡樸,父母給她的零用錢,她都攢起來給老人買水果吃。有一次,父親病了,國愛香推著輪椅把他送到醫院,并日夜陪伴著他,直到父親的病好了,她才回到學校學習。
繁重的家務活并沒有把國愛香嚇倒,相反,她把自己家里的不幸化為前進的動力,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一直在年級組里名列前茅。艱苦的生活反而給了她樂觀向上的開朗性格,使這個家庭充滿了歡笑和希望。
兒歌一首
小朋友,要記牢,敬重長輩很重要。晚上睡前要問安,早上見了要問早。
進出家門要招呼,禮貌用語不可少。天天做到不能忘,長輩見了哈哈笑。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4
丹朱修建重陽店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并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并派舜領重兵駐于黃河北岸,監控丹朱。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臺,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臺,即丹朱臺。并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么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么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于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丹朱建重陽店的時間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說明重陽店的建店時間有4000余年了。因舜最后繼承了堯的帝位,名聲遠揚,丹朱則慢慢被后人遺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陽店是確信無疑的。
重陽公主與重陽店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并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并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后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5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里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炙看見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后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于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瞇瞇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伙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里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6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窮,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藥。也不知吃了多少藥,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并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蕩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蕩,人稱天荒蕩。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蕩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后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并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7
白衣送酒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酷愛飲酒、性情恬淡,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棄彭澤縣令不做,而去做“隱逸詩人”,每到重陽節就陶醉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趣中。南朝宋人檀道鸞在《續晉陽秋》中記載了陶淵明的一則故事: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在東籬下賞菊,撫琴吟唱,忽而酒興大發。由于沒有備酒過節,他只好漫步菊叢,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悵。就在這時,他看見一個白衣使者向他走來,一問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送酒的。王弘喜歡結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陶淵明大喜,立即開壇暢飲,酒酣而詩興起,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以菊自娛、淡泊名利的胸懷。
“白衣送酒”的故事成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唐代詩人李郢在《重陽日寄浙東諸從事》中道:“愁里又聞清笛怨,望中難見白衣來。”李白在《九日登山》中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后來,人們常用“白衣送酒”表示雪中送炭或者心想事成之意。
必里遲離
“必里遲離”出自《遼史·嘉儀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射畢,擇高地卓帳,賜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兔肝為臡,鹿舌為醬,又研茱萸酒,灑門戶以禬禳。國語謂是日為‘必里遲離’,九月九日也。”
“必里遲離”是契丹語音譯,意為“九月九日”,遼代契丹人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遼國皇帝率群臣以射虎取樂,獵獲少的人要罰設重九宴。射獵結束后,設宴賜臣僚飲菊花酒,吃生切兔肝、鹿舌醬。又用茱萸制酒,灑在門戶上,或加少許鹽飲用,飲時,男子取茱萸18粒,女子取9粒,用酒送下,民間認為可以避邪惡。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重陽節賞菊,是我國的民俗之一。所以,古代的`文人常在這一天相聚賞花,吟詩作文。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不少歌詠重陽或頌菊花的佳作。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城東寺菊》等。此外,史稱“三蘇”之一的宋代大學士蘇東坡,也曾寫下相應詩篇,其中就有《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大意為: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賞花為好。因為,若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后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當成成語用,主要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8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9
重陽節來歷介紹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遠望,飲菊花酒,以避邪祛災。直到現在還流傳有很多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習俗有哪些呢?重陽節的來歷是什么呢?
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么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時的曹丕給鐘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日月并應,俗嘉其名。”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為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朝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還制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后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后齒,使登高更為方便。到了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九月是一年中的黃金時節,“九九艷陽天”,云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栗開榴綻,金桂飄香,遍野盛開的黃花,滿山豐碩的果實,風光迤邐,是出外游覽的最好季節。歷代人們在重陽的活動中流傳了不少故事,故重陽也有不少別稱。漢代的風俗,人們在
這天要飲菊花酒,以袯除不祥,于是,又稱重陽為“秋袯”。晉代因為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菊,人們又呼為“菊節“或“金節”。南北朝時,由于荊楚一帶,人們不約而同地在此日“籍野飲宴”,如現在的所謂“野餐”。后來蔚成風氣,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稱為“野餐節”。重陽節起源其它說法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于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于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倍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重陽節民俗活動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描寫重陽節詩句
1、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2、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4、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5、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
6、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7、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8、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參》
9、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陸游《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
10、中心愿,平虜保民安國。——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11、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2、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13、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4、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15、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6、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韓琦《九日水閣》
17、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18、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9、三晉云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崔曙《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
20、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21、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22、重陽過后,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晏殊《少年游·重陽過后》
23、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24、翠微高處,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陽。——吳文英《惜黃花慢·菊》
25、愁不肯與詩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26、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諸子》
27、近重陽滿城風雨。——周密《掃花游·九日懷歸》
28、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杜甫《九日寄岑參》
29、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妙信《九日酬諸子》
30、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杜甫《九日寄岑參》
31、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32、諸君才絕世,獨步許誰強。——妙信《九日酬諸子》
33、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34、只座上已無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35、正長安亂葉,萬家砧杵。——周密《掃花游·九日懷歸》
36、帽墮笑憑纖手取。——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37、初見雁,已聞砧。——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8、鳳城歌管有新音。——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9、武公不但歌淇澳,賢女猶能唁衛侯。——姜塘《摘星樓九日登臨》
40、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41、白池青草古鹽州,倚嘯高城豁望眸。——王瓊《九日登花馬池城》
42、菊花清瘦杜秋娘。——吳文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43、愿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44、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5、細看茱萸一笑,詩翁健似常年。——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46、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呂本中《南歌子·驛路侵斜月》
47、瑯瑯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橋邊。——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48、一年佳節過西廂。——吳文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49、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云。——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50、詩成合座皆珠玉,歸去遲遲滿落霞。——沈輅《九日登高臺寺》
51、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沈輅《九日登高臺寺》
52、作縣幾時同志苦,投荒萬里倍情真。——王遜《西夏重陽》
53、綺羅叢里勝登臨。——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4、思親堂上茱初插,憶妹窗前句乍裁。
55、秋明白鷺雙飛處。——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56、艱難薄俗猶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王遜《西夏重陽》
57、自摘霜蔥宜薦俎。——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58、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王遜《西夏重陽》
59、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60、疏籬下試覓重陽,醉擘青露菊。——吳文英《一寸金·秋感》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 10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的故事 】相關文章:
重陽節的故事10-19
重陽節的故事07-11
重陽節的故事05-16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07-04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06-04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09-12
重陽節敬老的故事06-28
重陽節起源故事06-28
重陽節的故事作文07-02
重陽節的習俗故事06-27